翡翠明清风尚数据解读手镯文化穿越
在中国,翡翠真正的历史是从明朝开始的。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翡翠制品是:北京明定陵中出土的翡翠如意(公元1368-1644年)。据说,“翡翠”这是中国一个生意人的偶然发现,当时有个在中国云南边境的生意人,他经常往返于中缅之间做生意,有一次他又去了缅甸,回来时,骡子驮篓一边的东西卖完了,而另一边的东西几乎没有动工,为了保持驮篓的平衡,商人就在路边随便拣了一块大石头放在空篓里。回家后,商人卸下驮篓,就将那块石头随便地扔在地下,石头正巧被摔成两半,里面露出了碧绿的玉石,这就是 翡翠 的来历。
在我国清代得到空前的重视,现在我们能看到大量清代的手镯、板指、鼻烟壶等制品,其中许多都是精美绝伦。慈禧太后的对 翡 翠 的迷恋则更是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她曾接受过数十万两白银价值的一枚巨大的钻石,但却没有引起她的欢心,而是一枚小而精美的手镯却博得了她的宠爱。从此,每位向朝廷进贡的人都选择上等 手 镯作为贡品,以博得她和其他皇帝们的心。
慈禧死后,不仅如此,她陪葬墓中的手镯也同样令人惊叹。在她尸体脚下有两个长约15--20厘米的大型手镯,一切都天然巧色,还有一些黑色的“瓜子”,据说当时估值高达500万两白银。此外,还有一些带有极为生动逼真的蝈蝈和马蜂形象的手镯,其价约在1000万两白银。这不仅展现了当时对宝物珍贵程度,更展示了它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至今为止,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这种对于传统玉文化观念内敛沉稳以及健康吉祥象征意义上的追求,那种悠久精神体现和民族气节繁盛景象依旧让人们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