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中国瓷器的灵魂就像一位精通工艺的老匠让外来的工厂在其指导下重现古人的技艺
中国的陶瓷艺术,分为青瓷和白瓷两大传统体系。其中,青瓷作为中国陶瓷的先祖,其釉色之美,如同天边破晓前的云雾一般,是由氧化铁在高温下转变而成。这种独特的釉色,使得青瓷成为以其颜色的光彩著称。古人曾赞美“柴窑”作品说:“雨过天晴破云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这不仅描绘了釉色的青绿,还有胎骨之薄如纸、光泽如镜、声音清脆如磬等多重魅力。
然而,至今我们尚未发现具备这些特点的实物。这让我想起一件尺寸19公分的大型清霁蓝釉碟,它不仅具有完好的状态,还有一处先天窑疤,但并未影响其整体美观。此外,一件宋代影青系酱釉护边碗,以规格18.5X6呈现,也是完好的典范。
考古发掘揭示,我国元代以前的大部分陶器都是以深邃的青色或近似于此为主。从东汉到清初,一千几百年的历史里,全国各地都有着烧制青瓷的窑场,其中南方有浙江越窑、浒屿窑以及龙泉窑,而北方则有河南临汝汝窑、开封北宋官窑及陕西铜川耀州窑等。
相比之下,白瓷在中国出现较晚,比起早期出现的青瓷晚了400年左右。在东汉末年时期已经有人开始制作红褪土器,而最早被发现的是河南安阳范粹墓中的北齐时期白泥水器,因此可以确定先有青后有白无疑。
为什么会先产生 青而不是白?这是因为制成洁净外观的一种特殊材料——低含铁量的地面土壤,并非所有地方都容易获得。在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利用当地可用的资源来制作陶器。而我们的祖先们通过长时间实践发现在某些含铁量较高的地面土中也能制造出非常精致且美丽的事物,只要掌握正确温度和环境条件,即使在氧化环境中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从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一片蓝绿色的景象。唐代诗人陆龟蒙就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样的诗句来赞颂越州那里的这一技艺,让我们对那些久远年代所做出的杰出创造充满敬意与好奇心。